最近,新一轮信创利好政策出炉,各级单位的软硬件替代脚步再次提速。但如何选好信创产品技术路线,省心省力地满足业务需求着实不易,尤其在底层关键硬件的选择上,信创芯片路线发展不一,产品特点五花八门,再加上一些真真假假的销售话术,信创采购一不留神就会调入陷阱。
结合近几年信创应用中的常见问题,整理出信创采购陷阱,希望能提供一些选型参考。
核心部件可控问题
自主创新是国产替代的基本要求,也被视为信创采购的第一条底线。当前用户市场往往理解的是狭义上的“自主”,比如现阶段能够符合相关信创标准的产品,几乎就被默认为实现了“自主”,采购者对此也不再多做考量。
但这里有一个很致命的风险,部分信创芯片厂商在芯片设计知识产权上,仍然受制于国外上游公司。当授权方政治立场大于商业立场,下游厂商很可能会面临授权中断问题(这种情况已经发生),进而导致后续芯片产品发展断代。
在用户层面,供应商产品断代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设备更新维护,甚至于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,前期设备投入打水漂的情况也不鲜见;在国家层面,这种“阶段性”的自主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,可能会导致“二次替代”现象频出,造成更大的成本损失。
所以在芯片路线选型上,信创用户不仅要考量供应商当前的产品应用能力,还要判断其技术路线是否具备独立持续迭代的能力,以保障业务系统的升级空间,避免重复投入。目前,信创芯片中,海光、龙芯、申威都已实现对底层路线技术的完整掌握,具备可持续迭代能力。
产品安全可信问题
相较于技术路线的自主,芯片产品的安全可信问题明显更加受到用户关注。比如在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金融领域,都已经把芯片安全技术水平作为关键选型标准。然而用户在选型过程中,对芯片安全性的考量仍然是雾里看花。
市场上有部分厂商销售故意曲解安可测评标准,在一些榜单排名上大作文章,导致信创采购屡屡踩坑。也有人打着信创旗号,对于一些安全产品描述虚虚实实,最终以高昂售价交付给用户安全级别较低的产品。
以可信计算产品为例,某知名厂商基于BMC的可信方案只能满足基础级要求,但在描述中故意混淆覆盖了增强级要求,导致用户选购后才发现该方案无法达标,事后只能通过插卡和改造主板,花费一笔高昂的附加费用满足需求。
事实上,芯片产品的安全水平切不能误信宣传话术,关键还是要看芯片厂商在安全领域的技术投入,以及相关产品在安可测评中的实际表现。
目前,相较于市场上传统的插卡方案,海光、飞腾等厂商都采用了安全级别更优的内置安全芯片技术。其中,海光不仅在安全性上达到国家最高标准,还率先解决了困扰业内多年的安全与性能均衡问题,在国际也保持领先。
迁移适配成本问题
随着信创市场大规模国产替代的进行,迁移环节的成本问题愈发突出,很多中小型用户由于选型路线互不兼容,在适配过程中付出了惨痛教训。
众所周知,几大国产芯片路线中,部分厂商的产品适配存在较高壁垒,想要完成用户系统迁移,需要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员支持。但这显然只适用于预算充足的大型客户,经过大量的定制化适配调优,固然可以堆砌出一个亮眼的成果,然而更多中小用户跟风入场后,很难享受到同等待遇。
这也导致一些用户选择异构迁移后才发现,不仅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资源提前适配该技术路线,而且调优环节极为繁琐,还会严重影响芯片性能表现和稳定性,导致后续BUG频繁发生,使用体验越来越差。
需要重点注意的是,信创替代的是产品,而不是路线。如果没有特殊需求,万万不要轻易切换技术路线,尽量在原系统生态基础上寻求“零适配”的国产芯片产品。
DBMove做为独立的第三方的国产异构数据库迁移工具,在企业的数据迁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是企业实现数据库国产化替代和数字化转型的有力保障。
DBMove信创数据库迁移产品具有强大的功能。它能够实现异构数据库元数据的自动迁移,无需人工干预。工具可以自动识别源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的差异,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数据转换和映射,确保数据在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正确传输。例如,当从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迁移到一个集中式数据库时,工具可以自动处理数据的分片和合并,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。
全量 / 增量支持是该工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。它不仅可以实现全量数据的迁移,还可以支持增量数据的同步。对于企业中不断变化的数据,增量数据同步功能可以实时将源数据库中的新增、修改和删除数据同步到目标数据库中,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例如,在企业的业务系统运行过程中,工具可以实时监控源数据库的变化,将新增的数据及时迁移到目标数据库中,保证业务的连续性。
此外,DBMove还支持传统离线方式和在线直连不停机方式的迁移。对于一些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企业,在线直连不停机方式可以在不影响业务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数据迁移,大大降低了迁移对业务的影响。同时,工具还支持全库 / 单表 / 批量 / 对象级灵活任务管理和调度,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迁移方式和任务管理策略,提高了迁移的灵活性和可控性。
诚然,用户在进行信创采购时,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预算进行权衡,但上述所说的自主可控真实性、产品安全可信程度以及技术路线与需求适配等方面,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因此,选择久经市场考验的厂商,识别舍弃掉鱼龙混杂的“李鬼”,才是信创采购和信创市场良性发展的最好选择。